苜蓿怎么读(为什么叫苜蓿肉片)

1. 苜蓿怎么读,为什么叫苜蓿肉片?

苜蓿肉原名木樨肉,是一道常见的特色传统名菜,属八大菜系之一的鲁菜-孔府菜,俗语常读作为木须肉。其菜以猪肉片与鸡蛋、木耳等混炒而成,因炒鸡蛋色黄而碎,类似木樨而得名。

清人梁恭辰在其《北东园笔录·三编》中记载:“北方店中以鸡子炒肉,名木樨肉,盖取其有碎黄色也”。据现有记载,木樨肉原出现于曲阜孔府菜单中,其原料除猪肉和鸡蛋、木耳外,还包括有玉兰片。该菜传入北京等地后,由于北京一带缺乏竹笋,玉兰片逐渐为黄花菜、黄瓜片等取代。

苜蓿怎么读(为什么叫苜蓿肉片)

2.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有多恐怖?

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事初期,可以说德国是真正意义上的“神圣骡马帝国”,从入侵苏联开始,纳粹德国就动用了70万匹军马,而坦克却仅仅只有几千辆。按照当时的德国军令,每个步兵连配备8辆马车,团一级配属一个马车运输连,用来运输各连的重装备。马车具体这样分配:3辆单套马车拉机枪和迫击炮,3个排每排一辆;2辆四套马车,一辆拉弹药,一辆拉野战厨房;2辆双套马车拉士兵的背包,一辆双套马车拉给养。

按照所谓德国人的严谨,军马在补给中被分为四个等级:最高负重驮马,负重驮马,骑乘马和驮马\小马。最高负重驮马的最低饲料配额是5650克燕麦、5300克干草和5750克麦秆。其他三个等级依次递减。可想而知,军马给德军的后勤供应带来了不小压力,况且德军各战场以东线的军马饲料配额为最高。就这样,在广阔的东欧平原上,德国人与马一起埋头进军。有德军士兵后来写下这样的回忆:

“马匹在漫天黄尘中咳嗽嘶叫,发出刺鼻的难闻气味儿。这些松软的沙土跟后来遇到的没膝泥泞一样,让马匹筋疲力尽。人们在沉默中行军,种满向日葵的土地一公里连着一公里,接着又是一公里,令人厌倦。满身尘土,喉咙和嘴唇干裂。”

在德军士兵眼中,俄罗斯的大地太过辽阔,道路绵长到似乎永无尽头。而且德军步兵一直是跟在装甲部队屁股后面前进,永远要紧追慢赶。睡觉成了不定时的短暂休息,德军士兵抱怨每次睡一个半小时就被喊起来继续行军,还不如不睡。有时每天行军长达50公里。行军中太过无聊,有的德军士兵在日记里算起步数:平均每个人迈一步60厘米,50公里就意味着每天走84000步。这种无聊真是无法忍受,德军士兵在日记中这样写道:

“随着我们的行进,眼前地平线的低矮山丘慢慢沉落到我们身后的地平线之外。我们面前每座山丘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。一英里接着一英里,一切都让我们的灰色制服变得模糊不清,因为一切都是如此广漠,都是如此相同。我们盼着能碰上俄国人——干什么都可以,打一仗都行,只要能缓解一下这单调到可怕、无休无止没有尽头的行进。有一次我们晚上11点才找到一处农舍宿营,那天走了差不多65公里。”

想打仗?这很容易。德军的闪电战将一线苏联红军成建制摧垮。德军坦克过去了,被打散的苏联官兵却没有放弃抵抗。后面跟上来的德军步兵与之遭遇,东线的战争地狱就此开场。有德军士兵回忆:“坦克在开阔地看不见步兵了,其实俄国步兵还躲在玉米地里。接下来就是最要命的活儿——黎明黯淡的晨光下,一场又一场血腥的肉搏战。庄稼地里躺满了俄国步兵的尸体。俄国步兵不投降,手榴弹都没法把他们从藏身处里给轰出来。”

只是“轰出来”?德国士兵想得太天真了。他们经历的是怎样的战斗呢?“每遇到一个负伤落单的敌人,都必须停下来战斗。一个俄国下士,没有武器,肩膀上受了重伤,居然还挥舞着工兵铲冲出来,直至中弹倒下。疯了,完全疯了,他们像野兽一样战斗——也像野兽一样死去。”

许多年轻的德国士兵从前连死人都没见过,战争给他们造成的第一个视觉冲击,往往就是苏联红军的尸体。可他们见到的是怎样的尸体?“突然所有人的脑袋都向右转。我们眼前出现了自俄国战役以来见到的第一个死人。那具尸体就躺在我们眼前,如同一个妖魔,象征着战争的毁灭。这个蒙古人的头颅在战斗中被炸碎了,制服也被炸烂,赤裸的腹部被弹片撕裂。我们集合整队,加快脚步从这具尸体旁边走了过去,将这个场景抛诸脑后。”许多德国士兵从前不知道,苏联红军中居然还有女兵。“那些女兵全身赤裸,都烧焦了。”“她们躺在一辆被击毁的俄国坦克里,散落在坦克周围。太可怕了。”“我们在这儿不是跟人类打仗,仅仅是些野兽而已。”“我们全累得半死,一个个瘫在战壕里,神经极度兴奋,像喝得半醉一样。慢慢地,非常缓慢地才平静下来。饥渴又重新开始折磨我们。”

“饥渴”却常常在另外一些场景面前败下阵来。有德国士兵在日记中写道:“最恐怖的(场景)是这样:死马完全腐烂肿胀,全都开膛破肚,内脏都流到外面,口鼻血肉模糊地脱落了下来。总的来说这里飘荡着毁灭的恶臭: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种屠宰场和腐败物的混合味道,萦绕着我们的队列久久不散。最恶心的是一头猪津津有味地大声啃着一匹死马的尸体,因为我们意识到:按照食物链的逻辑,有一天这匹死马也要给我们吃进肚子里。”

值得一提的是,德国入侵苏联初期,纳粹宣传机器曾着力渲染过几桩所谓“俄国人虐杀德国战俘”事件。比如1941年6月底,在白俄罗斯比亚韦斯托克(今属波兰)附近的战斗中,德军一个先头侦察的步兵排在森林里中了苏联红军的埋伏。后面的德军发动进攻,试图解救前面埋伏的排。跟着进入森林的德军上士戈特弗里德·贝克尔声称自己被眼前血腥的一幕惊呆了:“东一块西一块到处是尚在痉挛抽搐的尸体,就在自己的血泊里抽动挣扎。”他有部下自称看得更仔细:“大部分德国士兵的眼睛都被挖了出来,其他人则被割断了喉咙。有的人胸膛上插着自己的刺刀,两名士兵的制服上衣和衬衫被撕烂,裸露的腹部被活活剖开,白花花的肠子被掏了出来,血淋淋一大摊。还有两个人的生殖器被割了下来,就摆在他们的胸膛上。”

另一桩至今仍被反复渲染的所谓屠杀德军战俘事件,是在1941年7月1日,“巴巴罗萨”行动开始9天之后。当时隶属于德军第35、第119步兵团以及炮兵部队的180名德军士兵,在乌克兰博洛尼奇附近遭苏联红军的反击,全部被俘。苏联士兵将这些德军战俘押到公路旁的苜蓿地上,命令他们脱衣服。德军战俘大多身上带伤,脱衣服不方便。德军上士卡尔·耶格尔明白俄国人的厉害,一边脱一边催自己的同伴克鲁兹下士也赶紧脱。克鲁兹手上有伤,解皮带解得慢。于是,耶格尔眼睁睁看着“他(克鲁兹)被刺刀从肩膀后面捅进去,从喉咙穿出来。”震惊之余,其他德军战俘赶紧脱。紧接着,又一名受伤的德军战俘被枪托活活砸碎了脑袋。最后,脱光衣服的德军战俘被按12-15人一小群分组,全赶到道路一侧。上等兵威廉·梅茨格回忆:“俄国人把我们的所有东西都抢走了,戒指、手表、钱包还有制服上的军衔符号,又扒掉我们的上衣、衬衫、鞋和袜子。”士兵赫尔曼·海斯跟其他人一样,双手被反绑在背后,苏联士兵命令他们躺在苜蓿地上。再接下来,海斯说:“一个俄国士兵一刺刀捅在我胸膛上,我疼得翻过身子。然后,我背上给捅了整整七刀。我动弹不得,那个俄国士兵显然当我死了……我听到战友们凄厉的惨叫,我随之昏了过去。”

士兵迈克尔·贝尔则回忆:“突然间俄国人开始朝我们射击,机枪子弹不断将一小群一小群双手反绑、赤身裸体的德军战俘尽数扫倒。”德军战俘中的军官和士官被单独分成几小群,苏联士兵对他们有“特殊照顾”——朝里面扔手榴弹。第二天早上,德军第25师推进到了这里,共发现153具德军战俘的尸体。其中有一群14具尸体,生殖器全被割掉了。德军从尸体堆中找到了重伤未死的赫尔曼·海斯。他回忆:“我一睁眼看到了那些惨叫的战友们,脑袋都已经被劈开……其他人都死了,获救的也大多重伤不治,仅有12人生还。”

对于这些所谓“屠杀事件”,至今仍争议重重。而无论是恐怖的传闻还是眼前的情景,都无时不刻折磨着东线的德军士兵。有人这样写道:“年轻士兵的脸上开始流露出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老兵一样的神情。这些天来,长长的胡子,满脸的污垢,让许多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。尽管俄国人突然撤退让大家面露喜色,但还是有人注意到了士兵们脸上的变化。就算洗上一遍又一遍,下巴刮得干干净净,有些东西还是很难形容——从现在开始,那些东西再也不会跟从前一样了。”

比如德军炮兵维尔纳·亚当奇克,一开始只是战争的目击者:“各种口径炮弹的光焰将天空完全映红。可怕的呼啸、轰鸣、爆响与炸裂,恍如地狱降临人间。”他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城外平生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自己那门150毫米口径榴弹炮造成的后果,居然产生了病态的迷恋:“那令人厌恶的场面让我身体发颤。我发现四周遍地都是流淌的内脏。接下来我所见到的东西更是残酷。”他身边的散兵坑里填满了苏联士兵的尸体,“我全身颤抖,扭头走回了卡车。”

“死亡的真相实在太过难于承受。”他在精神上陷入了深深的困顿。而且,俄国士兵英勇作战,跟他从前接受的宣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“他们都愿意战斗到最后一刻,如果这都不算是英雄主义,那还能是什么?是布尔什维克的政委强迫他们战斗到死的?看起来似乎不像。”

目睹自己人的尸体,震撼更为剧烈。但是,“总有一天你会习惯的。死去的人越来越多,而且死去的人穿的都是德军制服,但你真的不会再让看到的这些有丝毫往心里去。所以,最终你也会让自己跟所有那些其他人一样,不管德国人还是俄国人都差不多,穿着不同的制服,全倒下死去。到那时,你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其实从没真正活过的生物,你只是另一块泥土。”

再接下来,“总有一天你要直面这些。你还在跟一个战友聊天,突然间他就死了。蜷缩成一堆,再无声息。这就是真实的恐怖所在:你看到其他人从他身上跨过去,就像从块大石头上跨过去而不想在上面踩一脚那样。你会看到,你死去的战友跟其他死去的人毫无不同——你已经学会思考,那些人从未真正活过,只是泥土。彼时你感到彻骨的恐怖,从那以后噩梦会永远伴随你。永远,永远不会停止。你会永远真正惧怕被从世间抹去,惧怕那残忍的虚无,惧怕自己随时也会变成那些其实从未活过的生物之一。”

随着德军在俄国境内的推进,情况越变越糟。德军士兵反复诅咒俄罗斯的夏天:“炎热,肮脏,漫天的黄土沙尘,正是那些天的鲜明写照。除了偶尔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战俘,几乎看不到任何敌人。其实自从我们跨过帝国边界,眼前这片土地就大不一样。立陶宛给了我们一点后来在俄国感受到的滋味:时断时续的沙土路,稀稀拉拉的居民点,还有丑陋的房舍——丑得跟小木屋差不多。”

“我们深入到俄国境内,这里就是所谓的‘天堂’。但这里却让(德国)士兵们想到被遗弃的废土。这里简直是恐怖的悲惨之地,人们饱受长达两个世纪、酷烈到难以想象的暴政压榨。我们宁可都去死,也不愿接受当地人早就被迫习以为常的那种痛苦和穷困。”

“这片土地没有尽头,漫长到无可想象的道路在无尽的天空之下不断蜿蜒。每个村庄和城镇,看着跟前面经过的那个都没什么不一样。一样的妇女和儿童,一样麻木地站在路边,一样的沟渠,一样的农田……要是队伍离开大路,靠指南针穿过农田,我们就成了告别旧世界、航行在茫茫大洋之上、寻找新海岸的航海家。”

德军士兵抱怨俄国夏季漫天的黄土扬尘让他们的制服都成了黄色,摩托化部队更是抱怨急行军时连前方的车都看不到,动辄追尾。但随着秋雨季节到来,俄国变成一个大沼泽地,与之相比这点抱怨根本无关紧要了。秋季的泥泞中,“一门炮要用24匹马分开拉”,炮兵们滚得浑身是泥,一连几天都没法脱掉靴子。战壕足横行,跳蚤更让德军士兵苦不堪言。

秋季仅仅是苦不堪言而已。至于1941-42年冬季的苏德战场,则可见德军某野战救护所医护兵哈维克霍斯特的报告:

“冬天来了,道路结霜,变得坚实。车辆在冻结实的地面上能开动了,但食品供给还是运不上来。寒风凛冽,我们领到了护耳,但这是后方按期送上来仅有的御寒衣物。”

“我们征用的这座学校,所有房间都被伤员占满了。救护所又一次严重超员,一张张痛苦的脸凝视着我们,或抱怨,或乞求,或沉默不语,或漠然处之。伤员们都躺在干草上。只有在夜里,呻吟声才在房间中不时回荡。那些轻松快活的时光,早已一去不返。”

“我们师对面是一些新调来的西伯利亚团。我们师的右翼完全洞开,如果救护所走廊里突然冒出蒙古面孔,我们一点都不会感到惊讶。读着刚送到的后方报纸,我们只感觉上面的内容极度荒谬。后方的人们肯定相信这场战争已经进行到万事俱备,只欠一个完胜的结局。但我们却感到,最黑暗的时刻仍未到来。”送来的伤兵越来越多,德军平均每个步兵连的作战力量已经下降到不足50人。冬装严重缺乏,冻伤越来越多。“我们的鼻子和耳朵都变白了,我们开始用手搓,不然鼻子耳朵会被冻掉。”

苏联红军的攻势则越来越猛。上面一声令下:“马上转移,将伤员抬上空卡车。”德军医护兵丝毫不感意外:“我们离开村庄的时候,天正渐渐黑下来。我们在大雪纷飞中挣扎着前行,乌鸦一路追随着我们,它们闻到了腐肉的气味。天空烧得通红,爆炸声彻夜不停,撤退开始了。”

“外科手术组在坚持工作。担架排的人最后一批撤离,要自己想办法从敌人面前脱困。不要丢下任何伤员,这话我们人人牢记。伤员们用雪橇拉着撤退,这意味着我们把所有不是必需的装备都扔进了路边的沟里。”

“路上混乱不堪,你能看到各兵种各部队的人员武器全混杂在一起。坦克兵们驾着俄国雪橇逃命,他们的坦克没了油料,被丢在不知什么地方,由他们自行击毁或是放火烧掉了。桥梁和路口最是拥挤,叫骂声、抱怨声和诅咒声乱成一团。汽车栽进沟里,坦克熊熊燃烧,浓烟直冲天际。有时你脑中会出现这样的印象:往前走还不如往回走,好像连军马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居然还有个士兵在边走边唱歌,唱的是《回祖国的路多么遥远》(即英语老歌《把烦恼扔进背包(Pack Up Your Troubles in Your Old Kit Bag)》的德语版)。”

“国防军公报只是说我们这里有‘重整前沿’的‘地区性作战行动’,最多说‘因转入冬季条件下的作战而缩短战线’。后方完全不知道前线的真实情况,敌人步步紧逼。大家传言,挥舞马刀的哥萨克能活活把人脑袋劈开。果然有被马刀砍伤的伤员送来救护站,看来这都是真的。”

战局日趋恶化。1941年12月29日,这个德军医护兵经历了生命中最艰难的一天:“一大早所有卡车都来装运伤员。整个村庄暴露在炮火之下,我们急急忙忙装车。救护站后面的外科小组坚持给伤员做手术,军医本人更是在手术台旁坚持到了最后一刻。大家直接将伤员从手术台抬上卡车。敌人已经在村庄的另一边建立了阵地,救护站被重机枪火力所覆盖。等到最后一名伤员撤走,在村庄这一端建立了阵地的我军高射炮兵,用火力将村庄夷为平地,掩护伤员和救护站撤退。”

“1942年1月,温度计显示气温已经降到零下30多度。我们的步兵在难以置信的条件下进行着防御,组织着反击。据说敌人的骑兵会从西面向我们发动进攻。每座村庄都必须建成支撑点。我们在地上拼命挖散兵坑,结果挖到了去年10月俄国人修的工事。多么奇怪的进展啊!我们在敌人的土地上把他们打得节节败退,把他们远远往东面赶。现在我们却守在他们的工事里,等着他们从西面来打我们。”

“主战线呈弓形。夜间,所有方向都闪烁着枪口的火焰,高射炮在我们背后将夜空的寂静撕得粉碎。我们开始感觉到,自己落入了口袋,暴露在命运的动荡起伏之中。”

这个德军医护兵的命运不得而知。相比之下,另一名德军伤兵则稍加幸运。而这名伤兵在东线所经历的,却是更为恐怖的1942-43年冬季。以下是他的回忆:

“20岁生日那天,我被转运到迈科普。总撤退开始了,一辆没有门窗的敞篷载重汽车拉着我在严冬凛冽的冷空气中穿行,颠簸和严寒让我再次发起高烧。1月17日,我军弃守迈科普,我又被转运到克拉斯诺达尔。我们几百名患斑疹伤寒发高烧的伤员被扔在寒冷的砖房里,无人问津。没有任何食物,也没有任何护理。只有几个俄国姑娘给了这些在鬼门关上徘徊的伤员一些基本的照顾。我回忆起她们的善良,倍觉感动。”(其实他在野战救护所里染上伤寒时,德军医护兵都不敢碰他,搬抬工作全命令苏联战俘去做。)

“1月22日-23日晚间,我又发起高烧,全身寒战,严重呕吐。我想我死定了。也就在这天晚上,我军被迫从克拉斯诺达尔撤退。我高烧烧得满嘴说胡话,连医护兵也觉得我死定了。但我还是被敞篷卡车运到了火车站。食品短缺,我们躺的是干草,一个医护兵要管整整三车重伤员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从高加索前线经罗斯托夫撤退的最后一趟运送伤员的列车。火车颠簸得比汽车还厉害,对伤员的伤害更大。那些躺在我周围的人基本都死了,一个接一个死去。整整五天五夜,我们没吃没喝。火车短暂停车时,医护兵赶紧跳出车厢,从冰上砸个洞,舀点水给我们舔舔。我虚弱到头都不能动,高烧让我竟然感觉在东线的严寒中身体如焚。烧起来时,我大声哭号。我们在俄国人的炮火和空袭之下接近了罗斯托夫。在罗斯托夫火车站遭遇的一次空袭中,停在我们旁边的一列伤员列车被炸毁,我们这列侥幸没有被炸弹击中。”

“接下来,我们的列车穿越了广袤的乌克兰,暂时将死亡和危险抛在了脑后。我的烧也退了,体温降了下来。中间短暂停车时,正逢国社党上台10周年纪念,我们还喝上了热茶和热汤。这简直是不可思议。在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火车站,我们遭遇了最后一次空袭,这是前线对我们的告别。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前线形势严峻,所有野战医院人满为患,因此我们的伤员列车处处遭拒收。2月5日,列车抵达波兰,我们的旅途暂时有了个终点。我们从火车上被抬下来,结果发现抬下来的死人比活人还多。一个矮小精瘦的医护兵用胳膊将皮包骨头、体重不足90磅的我抱去清洗,然后我被送进了后方医院。当看到洁白的床单和德国红十字会的女护士时,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。温暖和房间和食物对我同样有虚幻感,我不敢相信这些,但这些的确是真实的。前线、死亡、广袤无垠又令人恐怖的俄罗斯终于离我远去了。”

这就是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士兵回忆中的东线。人间的地狱刚刚开场而已。

3. 冷冻的苜蓿怎么解冻?

答;冷冻的苜蓿怎么解冻〔常温解冻〕

食材:苜蓿适量、干辣椒3根、大蒜3粒、1勺醋、2勺生抽、少许盐。

步骤一:新鲜的苜蓿,干辣椒,蒜粒准备好。苜蓿一定要再挑选一下,去除杂草,取嫩尖,多清洗几遍。

步骤二:烧一锅水,将清洗好的苜蓿放入锅中,去掉草腥味,大概两分钟煮熟。

步骤三:然后焯好的苜蓿捞出过凉水,挤干水分,装入容器中。蒜切末,干辣椒切小段。

步骤四:锅中加入少许油烧热,放上蒜末干辣椒炸香。将辣椒段,蒜末热油一起浇在苜蓿上,倒入1勺醋,2勺生抽,少许盐,搅拌均匀即可。

4. 宿可以加什么偏旁?

宿字可以加绞丝旁,念缩suo,第一声,可组词萎缩,缩写,缩小,缩水,缩短,热胀冷缩,缩头乌龟都是它,和伸是一对反义词。宿字还可以加草字头,念蓿xu,第一声,可组词苜蓿,一种植物。宿字还可以提手旁,念摍suo,第一声。宿字还可以加足字旁,念蹜su,第四声。

5. 童年时光怎样度过的?

我是一个70后,从小生活在东北农村。看到题主这个问题,我迫切的想分享一下,重温童年那个美好时光。

生活在东北农村的70后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,但也是充满乐趣的。那时的生活很清贫,生活在农村,有着浓浓的人情味。

那时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没有小食品,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童年开心快乐的玩耍。

我们常玩的游戏是老鹰捉小鸡,丢手绢,丢口袋,䫄卡拉哈(猪或者羊角的拐弯的骨头)跳皮筋,男孩子们打弹弓,推圈子,扇偏激(根据读音打出来),弹玻璃球。

踢口袋丢沙包,那时口袋是每个70后女孩童年的最爱,每天上学书包里都会背个口袋。

欻嘎啦哈,这个我们也带过上学,课间在课桌上玩过 还被男生告老师了,弄得胆战心惊怕老师没收。

那时也爱玩翻手绢,70后们一定都会玩。

70后的我们小时候坐的最好的车是自行车,喜欢大人自行车带着我们去兜风。那时冰棍三分钱一根,还不是经常吃,大人每次给买个冰棍,我们就很知足很开心。

也经常一起玩捉迷藏,藏在柴火垛里弄得满身草叶是正常的。

跳皮筋时的歌谣70后还记得吗:小皮球用脚踢,马莲开花二十一,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,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……….

那时上学的课本只有数学语文,我们放学没有那么多作业,经常放学时几个伙伴一起挎着篮子去给家里的鸭鹅挖菜,记得几次挖菜把刀丢了不敢回家。

那时我们最爱的看的是小人书,经常是一本小人书互相借来借去最后残缺不全归还。

冬天不管男女,都喜欢打出溜滑,木头爬犁是我们的最爱,大雪过后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。经常天已经大黑,我们还在坐在雪磨出的冰滑下去。等父母找到我们回家时,穿着厚厚棉裤的屁股上也已经磨了厚厚的一层泥冰。

那时没有电视,每天下午四点十分我会准时在收音机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)小喇叭节目,那里学会了很多儿歌,印象最深的现在还会唱:路边有个小娃娃跌倒啦,哇哇哇的哭着喊妈妈,我快快的跑过去,扶起小娃娃高高兴兴送他回了家。

童年的70后,最盼望过年,过年能吃肉,能吃瓜子,还能穿新衣服,过年时可以看拜年的大秧歌,锣鼓喧天,过年的气氛浓烈。

那时的人们,无钱无车,思想简单,吃饱就好,无太大的欲望,但大家的开心从心底发出。

难忘青涩开心的童年,如今不经意间就是四十年前的事啦。

有多少70后和我一样有这些满满的回忆.

注明:本文所有图片都是根据回忆在网上摘录。

6. 焦作各县方言是如何形成的?

焦作各县方言属于晋语,市区方言属于中原官话。

分别从历史演变和方言发音特点两方面论述。

焦作人大多从山西移民且地理位置与山西沟通更为便利

焦作话大致可以分为怀庆与市区两种方言,其中怀庆方言属于“晋语”。

移民原因:

焦作市位于河南的西北部,与山西接壤,北靠太行山,南邻黄河水,隔河与郑州、洛阳相望。其包括武陟、温县、修武、博爱四个县,沁阳与孟州两个县级市,市区包括山阳区、解放区、中站区、马村区与一个高新区工5个区。

这片区域在魏晋之后,特别是元末明初的时,由于长期的战乱,这里几乎成了无人之地。朱元璋接受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,就近将山西居民移民于此,在此设怀庆府(包括今天的温县、修武、武陟等八县在内),曾先后三次从山西移民以此。

地理位置原因:

有一个回答说,大槐树向外移民作为焦作话和山西话的渊源站不住脚,理由是从山西迁出的不止焦作,其他地方语音和山西相差甚远。这是因为地缘结构,焦作位于黄河以北,频临晋地(山西)。在古代社会,由于黄河天险的阻隔,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带与焦作的交流多有不便;相反,晋地与焦作的沟通却相对较多,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焦作方言向晋语靠拢。而且,由于地处黄河以北地区,北有太行山的阻隔,使得焦作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封闭的地理单元。

怀庆方言方言中含有入声,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入声,仅为数不多的方言中还存在,晋语就是其中之一。那么市区方言属于中原官话,它是怎么形成的呢?

市区方言口音与现在的河南话接近,但是又有较大的不同。

焦作市一个煤炭资源区域,在1910年清政府就在此地设立焦作镇,进行煤炭的开采,所以当时很多招工到此,并在此生活,现在市区的很多常住人口,就有不少是招工的后代。之后,将在原焦作的矿区设置焦作市,并在之后几十年间,陆续将周围的几个县划归到焦作市。还有很多人是来自于洛阳、安阳、南阳、驻马店等地市,这就使得在焦作市区这片区域,怀庆方言与中原官话相互融合,最终经过演化,形成了今天的焦作市区方言。

7. 到处都没有草了?

这位网友好!对你所问谈点个人意见,观点与你和众友交流。

一,所问农村到处没草了,这牛还能养吗,我国是农业,农民,人口大国,你所讲农村到处没草了,没草养牛?这事不能“一刀切”全面否定。

“十里不同俗,百里不同天”。

各地农村状况多有地理,纬度等不同,如有丘堎,有山区,有平原,有粮牧兼做区。

二,结合我所在地新疆伊犁地区,这里面积广大,四季分明,有山有水,特别是伊犁地区人称“塞外江南”。

伊犁地区有三市八县,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下辖的好几个农牧兼营的生产兵团。

象我所在地,不论地方乡村,还是兵地连队,养牛饲草,饲料不是困难。

这些年农牧民结合本地资源等优势,养牛经念得不错,有不少人养牛发了财。

三,现在中央提出振兴乡村经济号召,今年有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十八大后中央对“三农”大力扶持,重金投入,而今,发展“三农”时逢良机。

所问农村没草不能养牛,凡事要务实一分为二来分析研判,内地一些农村人多地少,加上其它因素制约有对养牛不便的困局,这仅仅是一片,局部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地一区发展什么项目,是种植,是养殖,还是做民俗人文等等要联系实际,观市场,知信息,还要有一定的商务头脑,思路和点子。

由上所述:所问问题在我所在地发展牧业,养牛,养羊,还有家禽等草料充足不是问题,核心是你要会干,实干,巧做,来这边养牛过上想要理想幸福的生活,天时地利皆备,自然条件可谓“风景这边独好”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作者:“游客”,版权归作者所有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。信息贵在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@foxmail.com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。
(179)
d6008(濠江高铁站可到达深圳吗)
上一篇 2023年12月02日
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(生活在杭州和生活在金
下一篇 2023年12月02日

相关推荐

  • 生旦净末丑(元杂剧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什么)

    五行的排行是:金木水火土,戏剧行当的排行是:生旦净末丑。现在最后一个字都用“你”来代替,是说“你”又土又丑。...

    2023年11月02日
  • 秘乐魔方怎么赚钱(有什么益智的书或玩具)

    绘本非常有特色,一共10本,集合了洞洞书、猜猜书、翻翻书、变变书等为一体,玩具一共有6款,结合绘本,多方位的培养、训练宝宝的听、看、触、说、想,刺激大脑的发育,提升精细动作、记忆、语言、数理和审美。...

    2023年11月06日
  • 人造奶油的危害(人造奶油人造黄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那么低)

    在伪养生理论的影响下,很多人认为植物的就是好的,而黄油、奶油这种天然就应该来自动物的食品,有一类奶油,不仅是植物的,价格还更便宜,其实就是人造奶油,非但没有好处,危险还非常大。...

    2023年11月07日
  •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(在地原作连理枝说的是谁和谁的爱情故事啊)

    出自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“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;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。写的是杨玉环与李隆基坚贞的爱情故事。...

    2023年11月07日
  • 雪世界(佛山有冰雪世界玩吗)

    1.佛山长隆冰雪世界: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的长隆国际度假区内,是一个大型的室内冰雪乐园。这里有冰雪滑道、冰雪乐园、滑冰场等多种冰雪娱乐项目,适合儿童和家庭一同体验冰雪的乐趣。您可以滑冰、玩雪、堆雪人,感受冰雪世界的奇妙魅力。...

    2023年11月20日
  • 中国无线(wifi几时出来的)

    1999年出现的。WIFI全称WirelessFidelity,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的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。实际上就是把有线网络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,供支持其技术的相关电脑,手机,PDA等接收。...

    2023年11月22日
  • 防水布价格(防水补漏注浆费用)

    2、钻孔:按混凝土结构厚度,距离裂缝150--350mm沿裂缝方向两侧交叉钻孔,孔距应按现场实际情况而定。大多数情况下为每米裂缝5-7个止水针头,孔与裂缝断面应成45度~60度交叉。止水针头的长度应大于混凝土厚度的一半。...

    2023年11月23日
  • 怎样做好本职工作(你是如何决定从事现在的工作的)

    一份真正让你热爱的事业,不能仅仅停留在赚取金钱上,还应该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、有挑战性的、能够获得认可的、锤炼责任感的、帮助个人成长的,...

    2023年11月28日
  • 冰花(松花江上冰花形成原因物理)

    在人生中,我们也应该像光融不掉的冰花窗一样坚强、纯洁和顽强地追求自己的目标,面对挑战时不退缩,保持内心的美丽和信念,继续前行。...

    2023年11月30日
  • 如何安全减肥(饮食规律比刻意减肥要安全的多)

    我个人经历,觉得应该先刻意减肥,这样见效比较快,减到理想体重之后再培养饮食规律,逐步增加饮食,直到身体完全适应这个饮食习惯,本人100天瘦了46斤,经历2次平台期,想要减肥成功最少六个月到九个月,前段时间减肥,后段时间培养饮食规律,我的前段时...

    2023年12月03日
返回顶部